“我家孩子是不是有多动症?”
看着孩子精力无限、上课开小差、做事三分钟热度,很多家长的心里都会冒出这个疑问,同时又怕自己小题大做。
事实上,好动是孩子的天性,但“调皮好动”与“注意缺陷多动障碍(ADHD,俗称多动症)”之间,存在着本质的区别。盲目给孩子贴标签不对,但忽视问题的存在也可能错过最佳干预时机。
今天,我们就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,帮您厘清这5大关键区别。
区别一:行为能否“分场合”——自控力的关键
这是最核心、最直接的判断依据。
调皮的孩子:他们虽然活泼好动,但在需要安静的场合(如课堂、图书馆、餐厅),能够理解并遵守规则,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。比如,他们可能在家里沙发上蹦跳,但到了学校会知道要坐好。 多动症的孩子:他们的行为是难以自控的,不分时间、地点和场合。冲动和活动过度会在任何环境中发生,比如在课堂上会突然离开座位、在需要安静的场合忍不住插话或弄出噪音。他们“知道”规则,但“做不到”遵守。展开剩余63%简单说:调皮是“能控制但不控制”,多动症是“想控制但控制不住”。
区别二:注意力能否“持续集中”——专注力的差异
调皮的孩子和多动症孩子都可能注意力不集中,但程度和性质不同。
调皮的孩子:他们对感兴趣的事情(如看电视、玩喜欢的游戏)可以全身心投入,并且能维持很长时间的高度专注。他们的分心往往是因为对当前事情(如写作业、上课)不感兴趣。 多动症的孩子:他们的注意力缺陷是弥散性的,即使是在做自己非常喜欢的事情(如看动画片、玩积木),也很难长时间保持专注,极易被无关的刺激干扰而分神。这种注意力的“断电”是不受自己主观意愿控制的。区别三:行动是否“经过思考”——冲动性的表现
调皮的孩子:他们的行为通常带有目的性,虽然可能有些恶作剧,但通常会考虑后果(比如知道这样做可能会被批评)。 多动症的孩子:行为往往缺乏深思熟虑,表现得非常冲动。比如会不经思考就抢答问题、打断别人谈话、在队伍里插队,或者从事一些可能危险的活动。他们的行动先于思考,事后即使后悔,下次依然难以控制。区别四:功能是否“受到损害”——学习与社交的镜子
这是判断是否需要专业干预的“金标准”。
调皮的孩子:他们的好动行为不会明显损害其社会功能和学业成绩。他们能和同伴正常交往,虽然可能偶尔惹麻烦,但学习成绩一般不会因此受到严重影响。 多动症的孩子:由于注意缺陷、多动和冲动,他们的学习成绩、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通常会受到显著负面影响。比如:明明智力正常,但成绩持续低下;难以和同学友好相处,经常发生冲突;让家长感到教养极度困难,家庭氛围紧张。区别五:表现是否“持续存在”——时间与稳定性
调皮的孩子:他们的好动行为可能是阶段性的,或者在某些特定环境下才会出现,通过教育和引导可以改善。 多动症的孩子:相关症状必须是持续存在的(通常要求持续6个月以上),并且 across different settings (在两个或以上的不同环境出现,如同时在家里和学校都出现问题)。切勿将多动症简单归结为“调皮”或“家教不严”,它是一种需要科学干预的神经发育障碍。通过专业的行为训练、家庭教育指导和必要的医学干预,孩子的状况可以得到显著改善。
[部分图文源网络 侵权联系删除]
发布于:江苏省宏泰配资-炒股配资排名-配资网站炒股-上海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