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北魏孝武帝统治时期,朝廷内部暗流涌动。孝武帝为了对抗权倾朝野的权臣高欢(同时也是自己的岳父),决定拉拢司空高乾。在一次精心安排的酒宴后,孝武帝特意留下高乾,借着酒意主动提出要与他结为异姓兄弟。受宠若惊的高乾立即跪地宣誓效忠,这让孝武帝误以为成功收服了这位重臣。
然而事情很快出现反转。高乾转头就将此事密报给高欢,甚至劝说高欢废黜孝武帝自立为帝。谨慎的高欢认为时机未到,制止了这个提议。为表谢意,高欢上奏朝廷举荐高乾担任侍中要职,但这个请求迟迟未获批准。察觉到危险临近的高乾急忙向高欢请求外调,希望能远离朝廷这个权力漩涡。
就在高乾准备离京赴任之际,孝武帝得知了他与高欢的秘密谈话。愤怒的皇帝故意放出风声,暗示高乾曾与自己有秘密盟约。这个消息让高欢对高乾产生猜忌。为自证清白,高欢将高乾评议朝政的密奏原封不动地呈给孝武帝。看到这些文书后,暴怒的孝武帝立即将高乾囚禁,并当着高欢使者的面痛斥其不忠,逼其自尽。
展开剩余59%面对死亡,高乾慷慨陈词:陛下自己图谋不轨,反诬我反复无常。您把罪责强加于我,我岂有活路?欲加之罪,何患无辞!功高震主者自古难逃厄运。今日一死,我无愧于孝庄皇帝!说罢自尽身亡,年仅三十七岁。
高乾之死在当时引起不小震动。虽然很多人钦佩他临死不惧的气概,但细究其行为,实属政治投机。当孝武帝伸出橄榄枝时,他表面应承,暗地里却首鼠两端,既想讨好皇帝,又不愿得罪高欢。这种骑墙态度最终害了他——当孝武帝揭穿他的两面派行径后,高欢立即与之划清界限,导致他陷入孤立无援的绝境。
更可悲的是,高乾既已卷入北魏末年激烈的权力斗争,却还幻想能全身而退。在政治角力中,摇摆不定往往比选错立场更危险。他临终时引用的欲加之罪名言,其实并不符合自身处境——他确实犯有劝进谋反的大罪,且其功业主要依附高欢而来,谈不上功高震主。这番遗言若用在岳飞等真正含冤而死的忠臣身上更为贴切。高乾的悲剧,归根结底是其政治投机和优柔寡断酿成的苦果。
发布于:天津市宏泰配资-炒股配资排名-配资网站炒股-上海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